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 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复习方略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以课本为“本”,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4、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
5、阅读中提升能力
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
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
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四、技巧点拨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2.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到后步步推进。
3.把握各题间的相互关联。
4.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做好多选题。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的特点);张冠李戴(把甲的说成是乙的);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误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偷换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了解了这些手法,对提高解题意识意义重大。
5.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一、考点解析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 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复习方略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以课本为“本”,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4、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
5、阅读中提升能力
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
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
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四、技巧点拨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2.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到后步步推进。
3.把握各题间的相互关联。
4.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做好多选题。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的特点);张冠李戴(把甲的说成是乙的);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误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偷换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了解了这些手法,对提高解题意识意义重大。
5.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