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
断提出论断,造成悬念,又不断加以说明,最后解决疑问。(4分)
4.答案:(1)面对如此美景,今日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他觉得分外冷清,感慨万千。(2分)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感慨。(2分)
(2)①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婀娜多姿;后两句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诗人孤零零地站在过去繁华的洛阳桥上,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感慨。(2分)②对比: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历史豪奢与正在消逝的对比,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关注。(2分)③兴的手法:以园中柳的美姿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但实际上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此题答出以上任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诗的内容,抓住“何堪”“独上”这些达情的词语,结合景物描写,揣摩诗人的感情。艺术手法即诗歌的表现技巧,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5.答案:(1)暮天、青枫、霜叶、临水的孤城、远去的独鸟、渡口、初月。点明了时间节令,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内心悲凉愁苦的思乡之情。(4分)
(2)乡思正浓的时刻,又传来谁家少妇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使萦绕在诗人心头的思乡之情更加浓重,深化了主旨,拓宽了想象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6.答案:(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2分)去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1分)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1分)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1分)却仍想振翅高飞,(1分)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老,(1分)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1分)
7.答案:(1)本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天暮雪图。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舞着雪花,江中的汀洲银妆素裹白茫茫一片,隆冬时节鸿雁的身影已不能再看到,暮雪映照下的山崖半幽半明。(4分)
(2)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迷遮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4分)
解析:高考诗歌鉴赏,具有“小切口,深考查”的命题特点。读懂诗作是基础,从标题到作者,从意象到主旨,从语言特点到表达手法都须深入领会。其次,答题时须看清题目要求,再根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学会运用鉴赏术语;语言表述要讲究层次性。
8.答案:(1)诗人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越过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喻人,形象传神。(4分。意思对即可)
(2)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新月洁白无瑕。诗人与景物融为一体,构成孤清高洁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品节和风骨。(4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1)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2分)“独往”“自知”,写出了诗人的勃勃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行到”“坐看”,说明心情悠闲到极点,“谈笑无还期”是无心的遇合,突出心中的悠闲、自在。(简述2分,写出两点即可)
(2)颈联对仗工稳、语言传神,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情趣,(1分)描述了诗人出游时看到的景象,这一景象如一幅淡雅的国画:山环水绕,诗人坐在一处山石上,悠闲地看云起云落。(2分)诗句意境深远,构图清晰,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1分)
10.答案:(1)首联叙写身在他乡又要四处奔走,临行前停下马来特地来到老友的坟前告别(1分)。颔联追忆死者生前的凄凉和自己一生的坎坷,诗人倍感悲伤,以致眼泪把坟周围的土都淋湿了。悲痛之情似乎感动了上天,天上的愁云也和诗人一起来共同哀悼(1分)。杜甫通过其营造的阴郁凄凉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孤独忧伤凄凉之情(2分)。
(2)尾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附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2分);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诗人的悲哀(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如题目中的“别”“墓”两字,首联中的“他乡”“孤坟”和颔联中的“泪”“断云”等词语,这些词语在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这个题目时要注意术语的使用及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比如尾联中有“花”,有“莺”,那就可以从景、情方面入手;再如“啼”本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而在这里是反衬。
诗歌鉴赏:首联说明尽管在他乡公事在身,行色匆匆,诗人还是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孤坟”,房琯的晚岁坎坷,身后凄凉可想。颔联说明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人倍觉寂寥哀伤。颈联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琯推崇备至。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对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尾联诗人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亦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唯见此景,唯闻此声,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地吊客的悲哀。
诗人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含蓄,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使人感到:这不单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诗人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11.答案:(1)“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王十一),写出了友人的均等难以预料。“青山空向人”一句描写诗人伫立江边远望,只见舟去人远,惟有青山如黛依依向人,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寂寞、惆怅之情。
(2)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诗人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
12.答案:(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⑵①思乡之情: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②对前途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的心情。
13.答案:(1)三、四两句意为人们因中秋夜天阴无月看不到祖国山河而发愁,但如果圆月当空,看到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况反而会更加悲愁。(2分)这两句一反常人中秋赏月大都希望圆月当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1分)通过诗人想月出又怕月出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1分)
(2)一、二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中秋圆月自古至今都是照彻大地,而今晚却被云雾遮蔽了;运用借代,“琼楼”代指月亮;运用烘托手法,“烟雾”“锁”等字眼烘托出一种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只要写出两点并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得4分。)
14.答案:(1)“生”不是误用,恰恰妙在此处。(1分)。一个“生”字,赋予了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1分)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1分)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做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1分)
(2)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1分)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情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2分)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致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分)(总说1分,逐联分析(总体分析也可)2分,感情基调作用1分,共4分。古诗词鉴赏题评分宜灵活处理,只要分析原文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1)此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重要字词的鉴赏能力。要注意“生”“升”两字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着重分析“生”在表现事物特征、表达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因为首联侧重写景,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时要从意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感情的抒发、中心的确立等方面入手。在分析作用之前,不要忽略了对诗句本身的解释。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的能力。在分析情感时,首先要重视对题目的解读,一看到题目马上就应该想到望月怀人已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古人有借望月写思归情的传统。其次要注意对每一联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分析,如首联中“明月”“天涯”暗示了距离之远;颔联中“情人”“怨”“相思”说明了人物的身份,概括了人物的感情;颈联中“披衣”蕴含了人物的心境;尾联中的“梦”“佳朗”点明了人物的助望心情。只要能读懂最后一句诗中主人公那种热切的心情,那么对于“哀而不伤”一词也就理解了。
15.答案:(1)桂香,菊花。(答对1个给2分)
(2)示例1:“肯”字,将菊花人格化,重阳时菊花本应盛开,但此时的菊花似要与诗人作对,固执地不表开花,让诗人赏菊之情索然,无可奈何。
示例2:“赚”,有诳骗之意,该字将铜瓶人格化,尽管铜瓶空空如也,凄清冷落,但它却仍引诱饥不可耐之蝶“入窗来”。赚“蝶”是假,“赚”人是真,写尽了诗人无菊可赏的愤愤之情。
示例3:“饥”字,将蝴蝶人格化,表现了菊花迟开,“蝶”对菊的饥不可耐;同时人蝶相映,亦体现了人望“菊”开的迫切心情,极尽内心因无菊可赏而生的烦懑无聊之感。(点明作用1分,阐明借此所传之情1分,能结合诗句作分析2分)
解析:回答炼字题时,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即表情达意,一要紧扣其修饰限制的对象,概括出物的特征,一要深究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形式方面,即手法技巧,一是注意修辞手法,一是注意词类活用。需要注意的是,炼字题不宜就字论字,而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即结合诗句的内容去分析评价.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909/112519.html
4.答案:(1)面对如此美景,今日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他觉得分外冷清,感慨万千。(2分)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感慨。(2分)
(2)①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婀娜多姿;后两句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诗人孤零零地站在过去繁华的洛阳桥上,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感慨。(2分)②对比: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历史豪奢与正在消逝的对比,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关注。(2分)③兴的手法:以园中柳的美姿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但实际上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此题答出以上任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诗的内容,抓住“何堪”“独上”这些达情的词语,结合景物描写,揣摩诗人的感情。艺术手法即诗歌的表现技巧,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5.答案:(1)暮天、青枫、霜叶、临水的孤城、远去的独鸟、渡口、初月。点明了时间节令,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内心悲凉愁苦的思乡之情。(4分)
(2)乡思正浓的时刻,又传来谁家少妇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使萦绕在诗人心头的思乡之情更加浓重,深化了主旨,拓宽了想象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6.答案:(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2分)去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1分)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1分)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1分)却仍想振翅高飞,(1分)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老,(1分)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1分)
7.答案:(1)本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天暮雪图。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舞着雪花,江中的汀洲银妆素裹白茫茫一片,隆冬时节鸿雁的身影已不能再看到,暮雪映照下的山崖半幽半明。(4分)
(2)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迷遮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4分)
解析:高考诗歌鉴赏,具有“小切口,深考查”的命题特点。读懂诗作是基础,从标题到作者,从意象到主旨,从语言特点到表达手法都须深入领会。其次,答题时须看清题目要求,再根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学会运用鉴赏术语;语言表述要讲究层次性。
8.答案:(1)诗人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越过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喻人,形象传神。(4分。意思对即可)
(2)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新月洁白无瑕。诗人与景物融为一体,构成孤清高洁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品节和风骨。(4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1)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2分)“独往”“自知”,写出了诗人的勃勃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行到”“坐看”,说明心情悠闲到极点,“谈笑无还期”是无心的遇合,突出心中的悠闲、自在。(简述2分,写出两点即可)
(2)颈联对仗工稳、语言传神,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情趣,(1分)描述了诗人出游时看到的景象,这一景象如一幅淡雅的国画:山环水绕,诗人坐在一处山石上,悠闲地看云起云落。(2分)诗句意境深远,构图清晰,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1分)
10.答案:(1)首联叙写身在他乡又要四处奔走,临行前停下马来特地来到老友的坟前告别(1分)。颔联追忆死者生前的凄凉和自己一生的坎坷,诗人倍感悲伤,以致眼泪把坟周围的土都淋湿了。悲痛之情似乎感动了上天,天上的愁云也和诗人一起来共同哀悼(1分)。杜甫通过其营造的阴郁凄凉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孤独忧伤凄凉之情(2分)。
(2)尾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附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2分);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诗人的悲哀(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如题目中的“别”“墓”两字,首联中的“他乡”“孤坟”和颔联中的“泪”“断云”等词语,这些词语在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这个题目时要注意术语的使用及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比如尾联中有“花”,有“莺”,那就可以从景、情方面入手;再如“啼”本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而在这里是反衬。
诗歌鉴赏:首联说明尽管在他乡公事在身,行色匆匆,诗人还是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孤坟”,房琯的晚岁坎坷,身后凄凉可想。颔联说明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人倍觉寂寥哀伤。颈联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琯推崇备至。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对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尾联诗人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亦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唯见此景,唯闻此声,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地吊客的悲哀。
诗人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含蓄,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使人感到:这不单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诗人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11.答案:(1)“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王十一),写出了友人的均等难以预料。“青山空向人”一句描写诗人伫立江边远望,只见舟去人远,惟有青山如黛依依向人,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寂寞、惆怅之情。
(2)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诗人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
12.答案:(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⑵①思乡之情: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②对前途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的心情。
13.答案:(1)三、四两句意为人们因中秋夜天阴无月看不到祖国山河而发愁,但如果圆月当空,看到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况反而会更加悲愁。(2分)这两句一反常人中秋赏月大都希望圆月当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1分)通过诗人想月出又怕月出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1分)
(2)一、二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中秋圆月自古至今都是照彻大地,而今晚却被云雾遮蔽了;运用借代,“琼楼”代指月亮;运用烘托手法,“烟雾”“锁”等字眼烘托出一种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只要写出两点并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得4分。)
14.答案:(1)“生”不是误用,恰恰妙在此处。(1分)。一个“生”字,赋予了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1分)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1分)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做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1分)
(2)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1分)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情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2分)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致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分)(总说1分,逐联分析(总体分析也可)2分,感情基调作用1分,共4分。古诗词鉴赏题评分宜灵活处理,只要分析原文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1)此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重要字词的鉴赏能力。要注意“生”“升”两字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着重分析“生”在表现事物特征、表达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因为首联侧重写景,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时要从意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感情的抒发、中心的确立等方面入手。在分析作用之前,不要忽略了对诗句本身的解释。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的能力。在分析情感时,首先要重视对题目的解读,一看到题目马上就应该想到望月怀人已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古人有借望月写思归情的传统。其次要注意对每一联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分析,如首联中“明月”“天涯”暗示了距离之远;颔联中“情人”“怨”“相思”说明了人物的身份,概括了人物的感情;颈联中“披衣”蕴含了人物的心境;尾联中的“梦”“佳朗”点明了人物的助望心情。只要能读懂最后一句诗中主人公那种热切的心情,那么对于“哀而不伤”一词也就理解了。
15.答案:(1)桂香,菊花。(答对1个给2分)
(2)示例1:“肯”字,将菊花人格化,重阳时菊花本应盛开,但此时的菊花似要与诗人作对,固执地不表开花,让诗人赏菊之情索然,无可奈何。
示例2:“赚”,有诳骗之意,该字将铜瓶人格化,尽管铜瓶空空如也,凄清冷落,但它却仍引诱饥不可耐之蝶“入窗来”。赚“蝶”是假,“赚”人是真,写尽了诗人无菊可赏的愤愤之情。
示例3:“饥”字,将蝴蝶人格化,表现了菊花迟开,“蝶”对菊的饥不可耐;同时人蝶相映,亦体现了人望“菊”开的迫切心情,极尽内心因无菊可赏而生的烦懑无聊之感。(点明作用1分,阐明借此所传之情1分,能结合诗句作分析2分)
解析:回答炼字题时,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即表情达意,一要紧扣其修饰限制的对象,概括出物的特征,一要深究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形式方面,即手法技巧,一是注意修辞手法,一是注意词类活用。需要注意的是,炼字题不宜就字论字,而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即结合诗句的内容去分析评价.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909/112519.html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