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
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
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
语文试卷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分)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 “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
(2)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11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 ,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13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15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上的矛盾?(3分)
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9.第12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3 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C.第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D.第14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的热烈歌颂。
11.第15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3分)
12.评析第16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2)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3)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去年今日此门中, 。(崔护《题都城南庄》)
(6)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 ,唇亡齿寒。(《尚书》)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 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 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②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③,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 ’,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 ,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微君之石( ) (2)惟君图之( )
(3)孟尝君馆泗滨人( ) (4)天下之人疾之(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而君幸于赵王
B.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而荐 之郊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之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20. 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①,大者巑岏②,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 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bēi quān),杯子。②巑岏(cuán wán),山耸立的样子。
22.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2分)
23.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2分)
24.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2分)
25.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3分)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 B. 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 D. 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2 6.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3分)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16分)
1.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2分)
2.以此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1分)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的历史文化优势。(1分)
3.A(3分)
4.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1分)近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1分)政治动荡时期,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1分)
5.B(2分)
6.①合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注重和工业时代审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的一种自己文化的主体元素。②在保持本国审美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③开展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审美素质和文化水准。④鼓励知识界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二)(21分)
7.母亲惶恐不安,源于自己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担忧;(1分)而对说梦都是反的则是为了安慰儿子;(1分)两者看似矛盾,却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分)
8.承上启下。第一句紧承第⑨段概括父亲流泪而不露的刚强;第二句开启下文,引出我的父亲有泪不轻弹的刚强。(2分)
9.“砸”字极显一滴眼泪的分量(1分),既表现了父亲眼泪中所蕴含的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也表现了“我”对父爱的感受之深。(1分)
10.AE(6分)
11.借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巧妙地阐明父母的眼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是对子女真情的流露。(1分)在内容上与前面写父母的眼泪相照应,(1分)从而进一步拓宽揭示了天下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深化了全文主旨。(1分)
12.眼泪“挤”疼大海,运用比拟手法,以有形写无形,又用一滴水和一滴眼泪做对比,(1分)形象揭示了一滴眼泪的感染力量,突出了泪水中承载着血浓于水的无比厚重的亲情之爱。(1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深化了文章主旨,也令人回味。(1分)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呼应,并点题,使结构浑然一体。(1分)
(三)(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低绮户(2)都门帐饮无绪(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惠风和畅(5)人面桃花相映红(6)教然后知困(7)佳木秀而繁阴(8)辅车相依
(四)(8分)
14.小令(1分) 15.D。(3分。本词与李白的诗意不合)
16. 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五)(17分)
17.(1)没有。(2)希望。(3)安排……住馆,给……安排住宿。(4)痛恨,憎恨。(每小题1分)
18. B。(2分)
19.(6分)(1)(我们)斋戒后恭拜使者,用十辆车子给孟尝君送去美石。(2)命人驾车赶去向客人道歉,亲自迎接泗水人,迎请石头进入宗庙,用来做磬。
20.(2分)不满孟尝君倨傲不敬:孟尝君将泗滨人以隆重礼节敬献的美石随意丢在朝会的外面。(1分)不满孟尝君失信:先以祭祀做磬为由求石,结果却命令用那些美石来制作柱础。(1分)(学生如能归纳出孟尝君的两个行为,即可给分)
21.(3分)要点:评价不论褒贬,都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一:孟尝君不愧为(战国四)君子。(1分)虽大意疏忽失信于民而致国生后患,但知错即改,真诚补过,仍不失为君子。(2分)
参考答案二:孟尝君不过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小人。(1分)未见危险,即不顾信义,怠慢宾客,待到发现祸患降临,才不得不做出改过姿态。(2分)
【参考译文】 泗水岸边盛产美石。孟尝君做薛公,派使者用钱去求取它。泗水岸边的人问他说:“您用这石头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我们的君主被封在薛地,将要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演奏朝会上的雅乐,要是没有您这里的美石,就没有办法制成石磬。派下官向您的属下恭敬地提出请求,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泗水边的人很高兴,告诉乡里的父老,斋戒后恭拜使者,用十辆车子给孟尝君送去美石。孟尝君招待泗滨人住下,却把美石丢在朝会的地方。
有一天后宫的柱础空缺了,孟尝君就命令用那些美石来制作柱础。泗水岸边的人出言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平息水灾的时候,命令乐官后夔取来进献给郊庙,用来调和八音,各种乐器的声响都依附它,用土石作为贡品,就定为本地的特产,恭求了神明,一点也不敢轻慢。您派使者来我们这里请求说:‘要用它来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我们那里的人畏惧您的威势,不敢不敬献,虔诚斋戒,恭拜使者,把美石送给您。您把它丢在朝会的外面,也没有确定的命令,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现在从馆人那里听说:‘将用它来做后宫的柱脚石’,我们实在不敢相信。”泗滨人不辞而别。来自各国的宾客听到这件事后都离开了。
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孟尝君非常恐惧,派人驾车赶上去向客人道歉,亲自迎接泗滨人,迎请美石放入宗庙,用它做磬。各国的宾客听说这事都回来了,秦国和楚国的军队也解围而去。
君子说:“国君的举动不可以不慎重,就跟这件事一样啊!孟尝君因一块石头失信,天下人都憎恨他,更何况被贤能的人所怪罪呢!虽然这样,孟尝君也算是个能弥补过错的人,所以齐国又强盛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
(六)(12分)
22.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作类比,以反问句,(1分)通俗而鲜明地阐释“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的道理。(1分)(如答“阐释古人未练石先练树的原因”只给1分)
23.山林树木自然生发而形态万千(1分),其天然野态神韵不容易表现。(1分)
24. 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2分)
25.A。(3分)
26.文章先阐释“先练树”的道理,再阐明画树之法。(1分)而谈画树之法,主要阐述学习画树的步骤与方法(1分),即先领会山林“天然野态”神韵之法,再掌握画树的笔法。(1分)。
【参考译文】大凡画山水,画丛林树木处于首位,山峦放在其次。山峰层峦,是山的骨骼,而丛林树木是山的眉毛、眼睛。没有看到骨骼就先看见了眉毛、眼睛,所以丛林树木必须画得有精神有神彩。就好比人的形体,骨骼均匀适中,但眉毛、眼睛庸俗丑劣,怎么能够成为美的人呢?又好比军队,先头部队不振作,又怎么来部署后面的部队?所以古代的人还没学习画石头,就先学习画树木。
况且山间的林木也不是园子里的树木可以相比的:园子里的树被栽培、修剪、整理后,树杆端正挺直,枝叶繁茂,所以画它就容易;山间的林木生长在深山无人照看,任随它胡乱地生长,小的似杯子般矮小,大的如山峰般高耸,不曾损坏它的 原貌,不妨碍它的伸展,树荫遮蔽着鼠鼬往来的小路,水声高悬在澄明清澈的潭面,乌云漂浮树间,白露沾湿丛林,纵横交错丛生,无不顺应树的天性,而得以保全其自然,所以画它也就困难。只有清除胸内的尘念,屏除心中的燥气,拿起画笔就像身处深山之中,住处如在荒野沟壑,松树间的风声就像在耳中回荡,树林的影像好似布满了窗子,放手画去,捉住意象,这才能抓住它的神韵。否则即使画出它的外形,也如同园子里的树木,不能画出那天然的野生的形态。
并且画树的技法也不是画石的技法可比:画石法有皴、擦、点、染,还可以掩藏技法的拙劣;画树却要枝脉全部显现,稍微有些错位,别人就看见了。所以画树的一定要选用笔法,有的使用钉头笔法或鼠尾笔法,有的使用蜂腰笔法或鹤膝笔法,一定要做到强劲有力,一笔下来停几下就画成了树杆,不可以补救。一笔下来就要当一笔用,如果一笔下来气力不到位,那就成了败笔了。一笔画坏了,那么整个树就逊色,而市井俗气也因此就产生了。您一定要慎重啊!
语文试卷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分)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 “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
(2)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11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 ,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13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15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上的矛盾?(3分)
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9.第12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3 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C.第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D.第14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的热烈歌颂。
11.第15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3分)
12.评析第16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2)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3)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去年今日此门中, 。(崔护《题都城南庄》)
(6)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 ,唇亡齿寒。(《尚书》)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 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 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②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③,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 ’,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 ,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微君之石( ) (2)惟君图之( )
(3)孟尝君馆泗滨人( ) (4)天下之人疾之(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而君幸于赵王
B.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而荐 之郊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之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20. 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①,大者巑岏②,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 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bēi quān),杯子。②巑岏(cuán wán),山耸立的样子。
22.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2分)
23.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2分)
24.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2分)
25.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3分)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 B. 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 D. 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2 6.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3分)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16分)
1.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2分)
2.以此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1分)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的历史文化优势。(1分)
3.A(3分)
4.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1分)近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1分)政治动荡时期,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1分)
5.B(2分)
6.①合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注重和工业时代审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的一种自己文化的主体元素。②在保持本国审美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③开展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审美素质和文化水准。④鼓励知识界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二)(21分)
7.母亲惶恐不安,源于自己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担忧;(1分)而对说梦都是反的则是为了安慰儿子;(1分)两者看似矛盾,却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分)
8.承上启下。第一句紧承第⑨段概括父亲流泪而不露的刚强;第二句开启下文,引出我的父亲有泪不轻弹的刚强。(2分)
9.“砸”字极显一滴眼泪的分量(1分),既表现了父亲眼泪中所蕴含的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也表现了“我”对父爱的感受之深。(1分)
10.AE(6分)
11.借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巧妙地阐明父母的眼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是对子女真情的流露。(1分)在内容上与前面写父母的眼泪相照应,(1分)从而进一步拓宽揭示了天下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深化了全文主旨。(1分)
12.眼泪“挤”疼大海,运用比拟手法,以有形写无形,又用一滴水和一滴眼泪做对比,(1分)形象揭示了一滴眼泪的感染力量,突出了泪水中承载着血浓于水的无比厚重的亲情之爱。(1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深化了文章主旨,也令人回味。(1分)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呼应,并点题,使结构浑然一体。(1分)
(三)(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低绮户(2)都门帐饮无绪(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惠风和畅(5)人面桃花相映红(6)教然后知困(7)佳木秀而繁阴(8)辅车相依
(四)(8分)
14.小令(1分) 15.D。(3分。本词与李白的诗意不合)
16. 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五)(17分)
17.(1)没有。(2)希望。(3)安排……住馆,给……安排住宿。(4)痛恨,憎恨。(每小题1分)
18. B。(2分)
19.(6分)(1)(我们)斋戒后恭拜使者,用十辆车子给孟尝君送去美石。(2)命人驾车赶去向客人道歉,亲自迎接泗水人,迎请石头进入宗庙,用来做磬。
20.(2分)不满孟尝君倨傲不敬:孟尝君将泗滨人以隆重礼节敬献的美石随意丢在朝会的外面。(1分)不满孟尝君失信:先以祭祀做磬为由求石,结果却命令用那些美石来制作柱础。(1分)(学生如能归纳出孟尝君的两个行为,即可给分)
21.(3分)要点:评价不论褒贬,都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一:孟尝君不愧为(战国四)君子。(1分)虽大意疏忽失信于民而致国生后患,但知错即改,真诚补过,仍不失为君子。(2分)
参考答案二:孟尝君不过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小人。(1分)未见危险,即不顾信义,怠慢宾客,待到发现祸患降临,才不得不做出改过姿态。(2分)
【参考译文】 泗水岸边盛产美石。孟尝君做薛公,派使者用钱去求取它。泗水岸边的人问他说:“您用这石头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我们的君主被封在薛地,将要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演奏朝会上的雅乐,要是没有您这里的美石,就没有办法制成石磬。派下官向您的属下恭敬地提出请求,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泗水边的人很高兴,告诉乡里的父老,斋戒后恭拜使者,用十辆车子给孟尝君送去美石。孟尝君招待泗滨人住下,却把美石丢在朝会的地方。
有一天后宫的柱础空缺了,孟尝君就命令用那些美石来制作柱础。泗水岸边的人出言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平息水灾的时候,命令乐官后夔取来进献给郊庙,用来调和八音,各种乐器的声响都依附它,用土石作为贡品,就定为本地的特产,恭求了神明,一点也不敢轻慢。您派使者来我们这里请求说:‘要用它来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我们那里的人畏惧您的威势,不敢不敬献,虔诚斋戒,恭拜使者,把美石送给您。您把它丢在朝会的外面,也没有确定的命令,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现在从馆人那里听说:‘将用它来做后宫的柱脚石’,我们实在不敢相信。”泗滨人不辞而别。来自各国的宾客听到这件事后都离开了。
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孟尝君非常恐惧,派人驾车赶上去向客人道歉,亲自迎接泗滨人,迎请美石放入宗庙,用它做磬。各国的宾客听说这事都回来了,秦国和楚国的军队也解围而去。
君子说:“国君的举动不可以不慎重,就跟这件事一样啊!孟尝君因一块石头失信,天下人都憎恨他,更何况被贤能的人所怪罪呢!虽然这样,孟尝君也算是个能弥补过错的人,所以齐国又强盛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
(六)(12分)
22.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作类比,以反问句,(1分)通俗而鲜明地阐释“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的道理。(1分)(如答“阐释古人未练石先练树的原因”只给1分)
23.山林树木自然生发而形态万千(1分),其天然野态神韵不容易表现。(1分)
24. 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2分)
25.A。(3分)
26.文章先阐释“先练树”的道理,再阐明画树之法。(1分)而谈画树之法,主要阐述学习画树的步骤与方法(1分),即先领会山林“天然野态”神韵之法,再掌握画树的笔法。(1分)。
【参考译文】大凡画山水,画丛林树木处于首位,山峦放在其次。山峰层峦,是山的骨骼,而丛林树木是山的眉毛、眼睛。没有看到骨骼就先看见了眉毛、眼睛,所以丛林树木必须画得有精神有神彩。就好比人的形体,骨骼均匀适中,但眉毛、眼睛庸俗丑劣,怎么能够成为美的人呢?又好比军队,先头部队不振作,又怎么来部署后面的部队?所以古代的人还没学习画石头,就先学习画树木。
况且山间的林木也不是园子里的树木可以相比的:园子里的树被栽培、修剪、整理后,树杆端正挺直,枝叶繁茂,所以画它就容易;山间的林木生长在深山无人照看,任随它胡乱地生长,小的似杯子般矮小,大的如山峰般高耸,不曾损坏它的 原貌,不妨碍它的伸展,树荫遮蔽着鼠鼬往来的小路,水声高悬在澄明清澈的潭面,乌云漂浮树间,白露沾湿丛林,纵横交错丛生,无不顺应树的天性,而得以保全其自然,所以画它也就困难。只有清除胸内的尘念,屏除心中的燥气,拿起画笔就像身处深山之中,住处如在荒野沟壑,松树间的风声就像在耳中回荡,树林的影像好似布满了窗子,放手画去,捉住意象,这才能抓住它的神韵。否则即使画出它的外形,也如同园子里的树木,不能画出那天然的野生的形态。
并且画树的技法也不是画石的技法可比:画石法有皴、擦、点、染,还可以掩藏技法的拙劣;画树却要枝脉全部显现,稍微有些错位,别人就看见了。所以画树的一定要选用笔法,有的使用钉头笔法或鼠尾笔法,有的使用蜂腰笔法或鹤膝笔法,一定要做到强劲有力,一笔下来停几下就画成了树杆,不可以补救。一笔下来就要当一笔用,如果一笔下来气力不到位,那就成了败笔了。一笔画坏了,那么整个树就逊色,而市井俗气也因此就产生了。您一定要慎重啊!
whx-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