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轶事/卷帙浩繁 旖旎/倚马可待 贮藏/凝神伫立
B.狭隘/挟山超海 拾掇/缀文成篇 契约/锲而不舍
C.赡养/瞻前顾后 龃龉/含英咀华 脉络/恪尽职守
D.案牍/买椟还珠 栈桥/践约守诺 酝酿/琳琅满目
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月份,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苹果公司陷入了入华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
B.专家提醒,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
C.青歌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已成为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舞台。
D.对于“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涨价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近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已予以确认。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离异而对立”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4.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请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角度加以修改。(5分)
敬爱的老师:
您好!您渊博的知识启迪我的智慧,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我的人生一直受到您亲切话语的激励。我的成长离不开您无微不至的悉心培养。……虽然我毕业了,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您的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园!
学生:ⅹⅹⅹ
ⅹ月ⅹ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注】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景帝),改元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英宗被明廷迎回。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陲晏然 晏:欢乐
B. 羸师诱之出 羸:瘦弱
C. 帝欲宥之 宥:宽恕
D. 值兵兴财诎 诎:匮乏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金濂“善筹画”的一组是 (3分)
①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伏精兵,入其垒 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
⑤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地方官员******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英宗被俘,战事紧急,金濂被召回京城,尽管谏官纷纷弹劾他讨贼无功,景帝还是力排众议对他加以重用。
C.英宗回京后,也先请求恢复与明王朝的邦交,金濂也上书朝廷表示赞同,但他们的意见都遭到景帝的拒绝。
D.景帝即位后曾下诏免除天下十分之三的租税,金濂违诏,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改任他职。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4分)
⑵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3分)
⑶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⑴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⑵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⑶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⑵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⑶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⑷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⑹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⑻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1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1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6.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
17.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窃时以肆暴然 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20.《三戒》是由《黔之驴》、《 ▲ 》和《 ▲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21.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
A.《三国演义》中,关羽退守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为所动,决定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东吴伏兵,寡不敌众,父子被擒。
B.《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太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代表。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不安、痛苦却又对此将信将疑。
D.《家》中,觉慧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祖父囚禁在家,他常常通过吹箫宣泄心中郁积的烦闷,同时借箫声倾诉对鸣凤的爱慕之情。
E.《哈姆莱特》中,作者为突出主人公性格,运用了多重对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
23.简答题(10分)
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台词出自《茶馆》中哪一人物之口?请根据剧情简介这一人物。(5分)
⑵“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2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25.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2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A项,yì/zhì、yǐ、zhù;B项,xiá/ xié、duō/zhuì、qì/qiè;C项,shàn/zhān、jǔ、luò/kè;D项,dú、zhàn/jiàn、niàng/lánɡ。)
2.(3分) C (A项,成分赘余,“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的意思;B项,句式杂糅,应删掉“可以”或“是有效的”;D项,不合逻辑,“是否涨价”不能被“确认”。)
3.(4分) ①人生态度 ②美学观点 ③不同观点的影响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4.(5分)①语言不连贯,应将“我的人生一直受到您亲切话语的激励”改为“您亲切的话语激励我的人生”; ②用语不简明,将“无微不至”删去;③用语不得体,“光临寒舍”应改为“登门拜访”。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5.(3分) A(晏:安宁)
6.(3分) D(②为皇上诏令;⑤表现的是金濂厚敛。)
7.(3分) D(“核实后被关进监狱”这一说法,不合史实。)
8.⑴(4分)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派使者慰劳和奖赏(地方官员),这样清官和贪官就区分开来,守法有政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评分建议:“故事”、“赉”、“劝”、语句通顺,各1分。
⑵(3分)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
评分建议:“资”、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所到之处以办事严厉著称,然而对待下属时常常脾气暴躁。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扣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⑴(3分)由惜春(1分)到思归(1分)再到怀人(1分)。
⑵(3分)“春归”本是自然现象(1分),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1分),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⑶(4分) 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建议:手法及分析,3分;表达效果分析,1分。若答出其他手法(想像、化虚为实、以景结情等)及表达效果,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⑴扪参历井仰胁息 ⑵浑欲不胜簪 ⑶唯见江心秋月白 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⑸歌窈窕之章 ⑹封狼居胥 ⑺切问而近思 ⑻历览前贤国与家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4分)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评分建议:每点1分。
12.(6分)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13.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14. (6分)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15. (6分)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 (6分)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 (6分)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七、作文(70分)
18.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分等赋分。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6分)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20.(2分)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评分建议:答对1处,得1分。
21.(2分)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附:参考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5分)B、D(B项,不是“赵太爷”,而是“赵七爷”;D项,吹箫的不是“觉慧”而是“觉新”,且觉新吹箫是为梅表妹的不幸而难过。)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23. ⑴常四爷。(1分)旗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而坐了一年牢;出狱后,加入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卖菜为生;最后,捡来别人撒剩的纸钱祭奠自己。(3分)具有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等美德。(1分)
⑵《芙蓉女儿诔》(1分)。贾宝玉,晴雯(2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为宝玉病补孔雀裘,冲撞抄检大观园的主子及其奴才(答对上述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两个,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24.(4分)①各类春晚扎堆、节会泛滥;②举办文化活动不计成本;③文化设施徒具其表而综合效益低下。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
25.(5分)因为文化浪费①损耗大量资金和资源;②损害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③阻碍地方文化建设;④影响公众文化素养提升;⑤不利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6.(6分)①全社会在思想上都对文化浪费现象及其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②在行动上都对文化浪费行为口诛笔伐;③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文化浪费进行专门统计、研究并曝光;④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兴建各类文化设施实行严格的审批、审计、听证制度;⑤对造成文化浪费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甚至采取法律行动。
评分建议:答对四点,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照常赋分。
2013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品味经典”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题目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写成记叙文的,祈请评卷老师尤其要认真审读,立意一般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但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应正常赋分。
三、判分
1. 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要求。
2. 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 三点说明
①关于立意,议论文围绕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观点;记叙文能借助经历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关于“品读经典”深刻意蕴的,视为立意深刻和独到。
②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句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③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的,视为六类卷。
5. 个案处理
①无标题的,扣2分。
②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分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分不超过10分。
③完篇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没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内容上有严重失误的问题卷,提交复评组长判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标杆作文】
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简评】
本文以“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统领全篇,按“经典本身的价值”、“经典对个人的作用”、“经典对人类进步的作用”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判为一类上68分。
品读经典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各方,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
经典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策于帷帐中的大智慧;经典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经典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经典是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经典是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令人倾倒的魅力。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
“品”即品味,即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经典作品之中。一部经典放在你的面前,你绝不能像小说一样一晃而过,整部读完只知道个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品”未免太过浅陋,经典作品绝不是用来让你如此糟蹋的。你要将经典作品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细细咀嚼,这样你才能了解欧•亨利幽默后的讽刺,曹雪芹奢华后的悲凉。你只有细细地品,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与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愿意对你剖析他们的内心,你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否则,经典如你,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
“读”即读懂,经典作品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其文化厚重感又岂是今人所能感悟与体会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摒弃经典,转而去阅读“言情”“盗墓”等快餐文学,这些作品非但对我们没有一丝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不已。那怎样才能将经典读懂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功课了,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易安作品就要明晓这乱世美神所处的时代,读东坡之作,就要领悟他豪迈的胸襟。这样,经典作品才会在我们面前变成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告诉我们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喜与乐,悲与哀。
作为四大发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并不缺少经典作品,只是缺少了能品读经典的人,那么作为冉冉升起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这职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相信,丰镐的国风会使中国意气风发,骊山的清泉会洗得中国铅华尽去,从而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巨龙!
习惯了小桥流水的闲适,不妨感受一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高;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又何妨领会一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的一笔?品读经典,你我必会满口生香!
【简评】
文章紧扣文题展开,先阐说什么是经典,然后围绕“品”和“读”进行深入分析,并由个人之品读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突显出“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语言基本功好,故评为一类上67分;因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实得分66。
品读经典
人人皆知,要品读经典,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品读经典矣。
品读经典,首先得要有经典可读。经典常在,只是知音难觅矣。有很多人,在经典与糟粕的选择上就已落下乘。
何为经典?莫言说过,真正的文学作品要有拷问灵魂的深度。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作品,校园言情的,盗墓诡异的,修真玄幻的,这些东西刺激的只是你的浅层皮毛,满足的亦只是那颗追异追新好奇心!拷问灵魂,触及精神的功效皆被抛诸脑后,难道所谓文学,干得是倚门卖笑,曲迎讨好的妓女勾当?就只是为了奴颜婢膝的博君一笑?更让人恚愤的是,还常有人奉这些糟粕为经典,发出“好经典哦,好好看哦!”之类的鬼话。此所谓经典,特无思想无骨气之经典而已,乃狭隘之经典罢了。
真正的经典该是怎样的?小说当如卡式那般神思飞扬,让人拍案叫绝;剧本当如莎翁那般哲思盎然,让人合卷长叹;杂文当如鲁迅那般犀利辛辣,让人高呼快哉;散文当如林语堂那般性灵恬淡,让人莞尔。有这么的经典在身边,为什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面前是宝山不入,反倒去乐滋滋地捡石子。呜呼,愚不可及,固不可及也。
品读经典还要注意一个“品”字。有经典在手而不知如何去品,只知囫囵而过。就好比牛饮香茗,实在是暴殄天物,让人扼腕。
品读经典切忌强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精深玄奥之处。若不能解其三昧,实同嚼蜡无异。唐朝刘知几年少读《尚书》,无论如何读都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幸而他后来改读《左传》,水到渠成。若他一直死磕《尚书》,估计最后得读成一个闷葫芦。这就告诉我们,经典不是十全大补丸,读了就会大有裨益的。无意义的强读只能是有害无益。品读是要书人合一,双方互通有无的。不理解不欣赏之读倒不如不读。莫炎热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读莫言。是有很多人可以宣称读遍莫言了。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呢?再退一步,恐怕有人连书中内容都记不分明了吧?
品读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不读经典和滥读经典实乃两个让人忧心的现象。二者表现不同,然后果却是一致的——精神的匮乏。品读经典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简评】
本文由对经典的鉴别切入,进而论证如何品读,层次清晰、合理,论据丰富、新颖。文章有较强的思辩力和说服力。故判为一类下,64分。
【二类文】
品读经典
泡一壶茶,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上下翻腾,渐渐舒展,清香四溢,最终晶莹剔透的茶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茶叶便是好的茶叶,也是经典。而闻一次茶香,呡一口清茶就是品读经典。
要知,经典有多种,每种的品读感受不同。唐诗如芍药,秾华繁采;宋词如梅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便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因此,当我们那些经典时,要细细品读,就像周汝昌先生一样,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他将自己锁在大观园里,度红楼句,品红楼诗,大观园里也只有他一人在低吟浅唱。
品读经典,让诗意和美好将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翻开《瓦尔登湖》,让梭罗的纯净的文字洗刷灵魂的污浊;捧起《巴黎圣母院》,让卡西莫多的善良与艾斯梅拉达的纯真熏陶干涸的灵魂;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坚强不息的精神点燃对生活的***;欣赏凡•高的《星空》,在扭曲的夜空下,品味凡•高的绝望与希冀;研究圣西门的理论,明白理想中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对立统一……
品读经典,以朝圣者般敬畏的心让浮华的风气不再。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忘记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新版《红楼梦》、新版《笑傲江湖》,张中纪版《西游记》、《杨贵妃与李白•你所不知道的事》……当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再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品读经典,而是从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角度去毁坏经典。我们须知,经典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我们应以敬畏的心态品读经典。
曾国藩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想来,这里读的书是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读几部经典,聚集成功的大资产。我们可能不会去悬梁刺股、囊萤映火,但我们必须要有管仲割席的果断。我们应尽我们一切可能去品读经典,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简评】
能扣住“品读经典”行文,先分别从品读中外经典给人的感受角度论述品读经典给人的精神价值,然后指出如何品读经典——以敬畏之心品读经典。该生在文中表现出两大优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阅读面广。故判为二类中58分
【三类文】
品读经典
高二分班时,我愁了好长一段时间。理科呢,物理又学不好。那就文科,行。那……,哦,对了,加试中的名著怎么办?尤其是那《三国》。
为此,最终还是决定文科了。我是认为它能给我带来较高的文学修养。从小,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长篇大作,因为总是认为那么多的字,读下来会记得吗?还是别读了吧。最终,埋下了祸根——《三国》一窍不通。每次同学在谈论一些人物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回,觉来无趣。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能连经典之作都不了解?我决定要对它产生兴趣。
我从书店里精挑细选了两本,分为上下册,捧回家里。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啊,这么厚!突然,我就想到作家高产的祖母说的一句话,“憋口气,一做就做到底。”对呀,这算什么,我一定要爱上《三国》。我深吸一口气,便埋头了。哎,一开头就是文言文,看不懂。都怪平时文言文底子差,去买字典吧。我又来到书店,挑了本最新古汉语字典,咦,旁边有青少年版《三国》,刚刚怎么没看到。我大略翻阅了下,原来是偏白话文啊,而且还挺薄的。要不……不行,看《三国》就是得看原作。阅读经典之作,才更能感受古代语言之妙。
于是,我又回到家。静心地坐在了书房里,把刚买来的字典放在了旁边,便埋头“品经典”了。“话说天下大势……”静下心来后,发现刚刚没懂的地方,在联系上下文之后,都能知晓了。遇到文言实词,查字典后,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又能防止二次出现时的陌生。刘备、关羽、张飞原来是在张飞家后院里结兄弟,以前我还不了解呢!曹操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居然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们只是为他宰猪而已!怪不得他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原来这句话从这而来!为了读到诸葛亮出场,虽然不了解《三国》,但这是唯一知晓的人物,反正是个有名的军事家,我一口气读了好几十回,终于诸葛亮出山了,火烧博望坡,一举定威望,真不愧“智绝”!渐渐地,我被《三国》里精密的细节给吸引了。
此后,我便真的迷上了《三国》。这样,不仅我的加试能有所提高,而且文言基础也得到提高。里面的三绝让我印象更深刻,智、义、奸,感受到了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形象之丰富。我要继续品读这部经典,感文化之深。
【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考生围绕题目写自己由不喜欢到喜欢读《三国》的过程,但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品”,故判为三类中,53分。
品读经典
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联系着整个世界。经典作品便从这条长河中诞生出来,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品读经典,让我们来体会这精华与力量。
品读经典,为一个民族的崛起点亮明灯。中国近代时期,是一个耻辱的时期,列强割据,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横行,在中国这艰难的时期,《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等经典作品为革命党人送去了之路明灯,从中,他们了解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道理,知道中国不能再软弱下去了,否则只有被欺凌的份,于是便有了广州起义,他们为中国崛起、自强而奋斗。虽然起义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人间。经典作品赋予一个民族反抗的力量,也不断地唤醒着一个民族麻木的人民。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为唤醒沉睡中的人民作出了大的贡献。《呐喊》中的《药》、《白光》、《端午节》等全都写出了国人的麻木,写出了国人被封建主义残害之深。他的作品,用以唤醒沉睡的人民,也是慰藉与封建抗争的勇士,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耽与前进。
品读经典,唤醒麻木的人民,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品读经典,你会从中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经典作品就似一潭深深的湖水,给人一种深沉、庄严、敬畏之感,但它那深沉的目光又紧紧的诱惑着我们去品读它,深入地了解它,你会发现它给你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品读经典,丰富你的知识,收获以外的惊喜。《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等经典著作,是我们高中生必读篇目。你初次阅读它时,你的眼前一片茫然,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你便会被它的情节所吸引,想知道结局,想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国》《红楼梦》虽为小说,但从“三国”中我们感受到了战场的肃杀。领略了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黄易说过“宛若轮回转世是小说的一个动人境界。”你就好似是主人公一样,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分担着他们的感情。
反观当下,许多人沉迷了言情小说、***作品,对于经典作品却提不起一丝兴趣,这对于当下是一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学生,不要被腐朽作品所诱,应当品读经典,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永记,品读经典。
【简评】
本文考生试图围绕“品读经典的作用”展开论证,但行文中较多篇幅是介绍经典,因而论证显得空乏。故判为三类下,50分。
【四类文】
品读经典
“东方姑娘”肆意横行的现代社会,翻拍、改编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打着让人们品读经典的幌子,为了收视率肆无忌惮地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只是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我们的心已与经典渐行渐远……我们要品读经典。
我们的经典,“四大名著”无愧于榜首。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品读过他们,感受那些流淌在文字间的玄妙呢?恐怕少之又少吧?人们要了解的四大名著皆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那原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早已荡然无存。也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宁看电视,拒绝书本”的倾向,才逐渐演化成今日这种各种版本“争妍斗艳”的场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品读经典,体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玄妙与精华,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质的改变。而这些,远不是那些电视连续剧的肤浅所能比拟的。试想一下,午后的阳光照耀之下,旁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手上捧着一部经典,细细地品读着,这其中玄妙岂是那些被电视情节迷惑的人们能够领会到的?
古今中外的经典,数不胜数,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把他们改得面目全非后,搬到荧屏上丢人现眼?更为悲哀的是,人们却是乐在其中,不可自拔。更有甚者,居然在网上公开说道:“不看东方姑娘,谁会知道金庸?”虽不知金庸先生知道了会有何感想,我却已经为他感到愤怒,感到不值。难道品读经典就是这样在电视面前被一时的情节或哭或笑?恐怕不是这样的!品读经典,我们可以在这期间深刻地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电视能做到吗?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腥风血雨,爱恨情愁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电视能做到么?品读经典,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电视能做到么?……当然,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要丢弃渊博,去追求肤浅呢?答案不得而知。
品读经典,不能淡而无味地受情节所迷惑,而应该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不能因一时喜好,看那些低劣的仿制品,而应该追求原版……品读经典,从自身做起,再来唤醒身边迷失的灵魂。
【简评】
本文显然偏离了命题所给的论述中心,全文主要指出了人们了解经典名著的途径——观看翻拍的影视剧,告诉人们要了解经典,不能只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第四段又对改编名著的现象加以批评。至于应该怎样品读,又论述得不够深入。判为四类下44分。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轶事/卷帙浩繁 旖旎/倚马可待 贮藏/凝神伫立
B.狭隘/挟山超海 拾掇/缀文成篇 契约/锲而不舍
C.赡养/瞻前顾后 龃龉/含英咀华 脉络/恪尽职守
D.案牍/买椟还珠 栈桥/践约守诺 酝酿/琳琅满目
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月份,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苹果公司陷入了入华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
B.专家提醒,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
C.青歌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已成为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舞台。
D.对于“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涨价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近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已予以确认。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离异而对立”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4.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请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角度加以修改。(5分)
敬爱的老师:
您好!您渊博的知识启迪我的智慧,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我的人生一直受到您亲切话语的激励。我的成长离不开您无微不至的悉心培养。……虽然我毕业了,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您的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园!
学生:ⅹⅹⅹ
ⅹ月ⅹ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注】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景帝),改元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英宗被明廷迎回。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陲晏然 晏:欢乐
B. 羸师诱之出 羸:瘦弱
C. 帝欲宥之 宥:宽恕
D. 值兵兴财诎 诎:匮乏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金濂“善筹画”的一组是 (3分)
①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伏精兵,入其垒 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
⑤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地方官员******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英宗被俘,战事紧急,金濂被召回京城,尽管谏官纷纷弹劾他讨贼无功,景帝还是力排众议对他加以重用。
C.英宗回京后,也先请求恢复与明王朝的邦交,金濂也上书朝廷表示赞同,但他们的意见都遭到景帝的拒绝。
D.景帝即位后曾下诏免除天下十分之三的租税,金濂违诏,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改任他职。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4分)
⑵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3分)
⑶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⑴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⑵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⑶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⑵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⑶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⑷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⑹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⑻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1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1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6.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
17.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窃时以肆暴然 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20.《三戒》是由《黔之驴》、《 ▲ 》和《 ▲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21.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
A.《三国演义》中,关羽退守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为所动,决定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东吴伏兵,寡不敌众,父子被擒。
B.《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太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代表。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不安、痛苦却又对此将信将疑。
D.《家》中,觉慧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祖父囚禁在家,他常常通过吹箫宣泄心中郁积的烦闷,同时借箫声倾诉对鸣凤的爱慕之情。
E.《哈姆莱特》中,作者为突出主人公性格,运用了多重对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
23.简答题(10分)
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台词出自《茶馆》中哪一人物之口?请根据剧情简介这一人物。(5分)
⑵“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2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25.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2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A项,yì/zhì、yǐ、zhù;B项,xiá/ xié、duō/zhuì、qì/qiè;C项,shàn/zhān、jǔ、luò/kè;D项,dú、zhàn/jiàn、niàng/lánɡ。)
2.(3分) C (A项,成分赘余,“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的意思;B项,句式杂糅,应删掉“可以”或“是有效的”;D项,不合逻辑,“是否涨价”不能被“确认”。)
3.(4分) ①人生态度 ②美学观点 ③不同观点的影响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4.(5分)①语言不连贯,应将“我的人生一直受到您亲切话语的激励”改为“您亲切的话语激励我的人生”; ②用语不简明,将“无微不至”删去;③用语不得体,“光临寒舍”应改为“登门拜访”。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5.(3分) A(晏:安宁)
6.(3分) D(②为皇上诏令;⑤表现的是金濂厚敛。)
7.(3分) D(“核实后被关进监狱”这一说法,不合史实。)
8.⑴(4分)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派使者慰劳和奖赏(地方官员),这样清官和贪官就区分开来,守法有政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评分建议:“故事”、“赉”、“劝”、语句通顺,各1分。
⑵(3分)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
评分建议:“资”、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所到之处以办事严厉著称,然而对待下属时常常脾气暴躁。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扣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⑴(3分)由惜春(1分)到思归(1分)再到怀人(1分)。
⑵(3分)“春归”本是自然现象(1分),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1分),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⑶(4分) 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建议:手法及分析,3分;表达效果分析,1分。若答出其他手法(想像、化虚为实、以景结情等)及表达效果,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⑴扪参历井仰胁息 ⑵浑欲不胜簪 ⑶唯见江心秋月白 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⑸歌窈窕之章 ⑹封狼居胥 ⑺切问而近思 ⑻历览前贤国与家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4分)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评分建议:每点1分。
12.(6分)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13.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14. (6分)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15. (6分)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 (6分)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 (6分)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七、作文(70分)
18.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分等赋分。
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6分)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20.(2分)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评分建议:答对1处,得1分。
21.(2分)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附:参考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5分)B、D(B项,不是“赵太爷”,而是“赵七爷”;D项,吹箫的不是“觉慧”而是“觉新”,且觉新吹箫是为梅表妹的不幸而难过。)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23. ⑴常四爷。(1分)旗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而坐了一年牢;出狱后,加入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卖菜为生;最后,捡来别人撒剩的纸钱祭奠自己。(3分)具有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等美德。(1分)
⑵《芙蓉女儿诔》(1分)。贾宝玉,晴雯(2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为宝玉病补孔雀裘,冲撞抄检大观园的主子及其奴才(答对上述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两个,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24.(4分)①各类春晚扎堆、节会泛滥;②举办文化活动不计成本;③文化设施徒具其表而综合效益低下。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
25.(5分)因为文化浪费①损耗大量资金和资源;②损害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③阻碍地方文化建设;④影响公众文化素养提升;⑤不利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6.(6分)①全社会在思想上都对文化浪费现象及其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②在行动上都对文化浪费行为口诛笔伐;③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文化浪费进行专门统计、研究并曝光;④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兴建各类文化设施实行严格的审批、审计、听证制度;⑤对造成文化浪费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甚至采取法律行动。
评分建议:答对四点,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照常赋分。
2013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品味经典”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题目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写成记叙文的,祈请评卷老师尤其要认真审读,立意一般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但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应正常赋分。
三、判分
1. 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要求。
2. 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 三点说明
①关于立意,议论文围绕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观点;记叙文能借助经历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关于“品读经典”深刻意蕴的,视为立意深刻和独到。
②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句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③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的,视为六类卷。
5. 个案处理
①无标题的,扣2分。
②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分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分不超过10分。
③完篇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没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内容上有严重失误的问题卷,提交复评组长判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标杆作文】
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简评】
本文以“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统领全篇,按“经典本身的价值”、“经典对个人的作用”、“经典对人类进步的作用”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判为一类上68分。
品读经典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各方,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
经典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策于帷帐中的大智慧;经典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经典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经典是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经典是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令人倾倒的魅力。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
“品”即品味,即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经典作品之中。一部经典放在你的面前,你绝不能像小说一样一晃而过,整部读完只知道个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品”未免太过浅陋,经典作品绝不是用来让你如此糟蹋的。你要将经典作品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细细咀嚼,这样你才能了解欧•亨利幽默后的讽刺,曹雪芹奢华后的悲凉。你只有细细地品,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与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愿意对你剖析他们的内心,你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否则,经典如你,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
“读”即读懂,经典作品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其文化厚重感又岂是今人所能感悟与体会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摒弃经典,转而去阅读“言情”“盗墓”等快餐文学,这些作品非但对我们没有一丝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不已。那怎样才能将经典读懂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功课了,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易安作品就要明晓这乱世美神所处的时代,读东坡之作,就要领悟他豪迈的胸襟。这样,经典作品才会在我们面前变成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告诉我们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喜与乐,悲与哀。
作为四大发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并不缺少经典作品,只是缺少了能品读经典的人,那么作为冉冉升起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这职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相信,丰镐的国风会使中国意气风发,骊山的清泉会洗得中国铅华尽去,从而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巨龙!
习惯了小桥流水的闲适,不妨感受一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高;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又何妨领会一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的一笔?品读经典,你我必会满口生香!
【简评】
文章紧扣文题展开,先阐说什么是经典,然后围绕“品”和“读”进行深入分析,并由个人之品读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突显出“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语言基本功好,故评为一类上67分;因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实得分66。
品读经典
人人皆知,要品读经典,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品读经典矣。
品读经典,首先得要有经典可读。经典常在,只是知音难觅矣。有很多人,在经典与糟粕的选择上就已落下乘。
何为经典?莫言说过,真正的文学作品要有拷问灵魂的深度。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作品,校园言情的,盗墓诡异的,修真玄幻的,这些东西刺激的只是你的浅层皮毛,满足的亦只是那颗追异追新好奇心!拷问灵魂,触及精神的功效皆被抛诸脑后,难道所谓文学,干得是倚门卖笑,曲迎讨好的妓女勾当?就只是为了奴颜婢膝的博君一笑?更让人恚愤的是,还常有人奉这些糟粕为经典,发出“好经典哦,好好看哦!”之类的鬼话。此所谓经典,特无思想无骨气之经典而已,乃狭隘之经典罢了。
真正的经典该是怎样的?小说当如卡式那般神思飞扬,让人拍案叫绝;剧本当如莎翁那般哲思盎然,让人合卷长叹;杂文当如鲁迅那般犀利辛辣,让人高呼快哉;散文当如林语堂那般性灵恬淡,让人莞尔。有这么的经典在身边,为什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面前是宝山不入,反倒去乐滋滋地捡石子。呜呼,愚不可及,固不可及也。
品读经典还要注意一个“品”字。有经典在手而不知如何去品,只知囫囵而过。就好比牛饮香茗,实在是暴殄天物,让人扼腕。
品读经典切忌强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精深玄奥之处。若不能解其三昧,实同嚼蜡无异。唐朝刘知几年少读《尚书》,无论如何读都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幸而他后来改读《左传》,水到渠成。若他一直死磕《尚书》,估计最后得读成一个闷葫芦。这就告诉我们,经典不是十全大补丸,读了就会大有裨益的。无意义的强读只能是有害无益。品读是要书人合一,双方互通有无的。不理解不欣赏之读倒不如不读。莫炎热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读莫言。是有很多人可以宣称读遍莫言了。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呢?再退一步,恐怕有人连书中内容都记不分明了吧?
品读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不读经典和滥读经典实乃两个让人忧心的现象。二者表现不同,然后果却是一致的——精神的匮乏。品读经典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简评】
本文由对经典的鉴别切入,进而论证如何品读,层次清晰、合理,论据丰富、新颖。文章有较强的思辩力和说服力。故判为一类下,64分。
【二类文】
品读经典
泡一壶茶,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上下翻腾,渐渐舒展,清香四溢,最终晶莹剔透的茶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茶叶便是好的茶叶,也是经典。而闻一次茶香,呡一口清茶就是品读经典。
要知,经典有多种,每种的品读感受不同。唐诗如芍药,秾华繁采;宋词如梅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便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因此,当我们那些经典时,要细细品读,就像周汝昌先生一样,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他将自己锁在大观园里,度红楼句,品红楼诗,大观园里也只有他一人在低吟浅唱。
品读经典,让诗意和美好将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翻开《瓦尔登湖》,让梭罗的纯净的文字洗刷灵魂的污浊;捧起《巴黎圣母院》,让卡西莫多的善良与艾斯梅拉达的纯真熏陶干涸的灵魂;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坚强不息的精神点燃对生活的***;欣赏凡•高的《星空》,在扭曲的夜空下,品味凡•高的绝望与希冀;研究圣西门的理论,明白理想中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对立统一……
品读经典,以朝圣者般敬畏的心让浮华的风气不再。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忘记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新版《红楼梦》、新版《笑傲江湖》,张中纪版《西游记》、《杨贵妃与李白•你所不知道的事》……当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再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品读经典,而是从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角度去毁坏经典。我们须知,经典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我们应以敬畏的心态品读经典。
曾国藩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想来,这里读的书是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读几部经典,聚集成功的大资产。我们可能不会去悬梁刺股、囊萤映火,但我们必须要有管仲割席的果断。我们应尽我们一切可能去品读经典,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简评】
能扣住“品读经典”行文,先分别从品读中外经典给人的感受角度论述品读经典给人的精神价值,然后指出如何品读经典——以敬畏之心品读经典。该生在文中表现出两大优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阅读面广。故判为二类中58分
【三类文】
品读经典
高二分班时,我愁了好长一段时间。理科呢,物理又学不好。那就文科,行。那……,哦,对了,加试中的名著怎么办?尤其是那《三国》。
为此,最终还是决定文科了。我是认为它能给我带来较高的文学修养。从小,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长篇大作,因为总是认为那么多的字,读下来会记得吗?还是别读了吧。最终,埋下了祸根——《三国》一窍不通。每次同学在谈论一些人物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回,觉来无趣。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能连经典之作都不了解?我决定要对它产生兴趣。
我从书店里精挑细选了两本,分为上下册,捧回家里。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啊,这么厚!突然,我就想到作家高产的祖母说的一句话,“憋口气,一做就做到底。”对呀,这算什么,我一定要爱上《三国》。我深吸一口气,便埋头了。哎,一开头就是文言文,看不懂。都怪平时文言文底子差,去买字典吧。我又来到书店,挑了本最新古汉语字典,咦,旁边有青少年版《三国》,刚刚怎么没看到。我大略翻阅了下,原来是偏白话文啊,而且还挺薄的。要不……不行,看《三国》就是得看原作。阅读经典之作,才更能感受古代语言之妙。
于是,我又回到家。静心地坐在了书房里,把刚买来的字典放在了旁边,便埋头“品经典”了。“话说天下大势……”静下心来后,发现刚刚没懂的地方,在联系上下文之后,都能知晓了。遇到文言实词,查字典后,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又能防止二次出现时的陌生。刘备、关羽、张飞原来是在张飞家后院里结兄弟,以前我还不了解呢!曹操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居然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们只是为他宰猪而已!怪不得他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原来这句话从这而来!为了读到诸葛亮出场,虽然不了解《三国》,但这是唯一知晓的人物,反正是个有名的军事家,我一口气读了好几十回,终于诸葛亮出山了,火烧博望坡,一举定威望,真不愧“智绝”!渐渐地,我被《三国》里精密的细节给吸引了。
此后,我便真的迷上了《三国》。这样,不仅我的加试能有所提高,而且文言基础也得到提高。里面的三绝让我印象更深刻,智、义、奸,感受到了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形象之丰富。我要继续品读这部经典,感文化之深。
【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考生围绕题目写自己由不喜欢到喜欢读《三国》的过程,但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品”,故判为三类中,53分。
品读经典
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联系着整个世界。经典作品便从这条长河中诞生出来,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品读经典,让我们来体会这精华与力量。
品读经典,为一个民族的崛起点亮明灯。中国近代时期,是一个耻辱的时期,列强割据,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横行,在中国这艰难的时期,《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等经典作品为革命党人送去了之路明灯,从中,他们了解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道理,知道中国不能再软弱下去了,否则只有被欺凌的份,于是便有了广州起义,他们为中国崛起、自强而奋斗。虽然起义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人间。经典作品赋予一个民族反抗的力量,也不断地唤醒着一个民族麻木的人民。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为唤醒沉睡中的人民作出了大的贡献。《呐喊》中的《药》、《白光》、《端午节》等全都写出了国人的麻木,写出了国人被封建主义残害之深。他的作品,用以唤醒沉睡的人民,也是慰藉与封建抗争的勇士,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耽与前进。
品读经典,唤醒麻木的人民,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品读经典,你会从中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经典作品就似一潭深深的湖水,给人一种深沉、庄严、敬畏之感,但它那深沉的目光又紧紧的诱惑着我们去品读它,深入地了解它,你会发现它给你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品读经典,丰富你的知识,收获以外的惊喜。《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等经典著作,是我们高中生必读篇目。你初次阅读它时,你的眼前一片茫然,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你便会被它的情节所吸引,想知道结局,想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国》《红楼梦》虽为小说,但从“三国”中我们感受到了战场的肃杀。领略了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黄易说过“宛若轮回转世是小说的一个动人境界。”你就好似是主人公一样,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分担着他们的感情。
反观当下,许多人沉迷了言情小说、***作品,对于经典作品却提不起一丝兴趣,这对于当下是一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学生,不要被腐朽作品所诱,应当品读经典,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永记,品读经典。
【简评】
本文考生试图围绕“品读经典的作用”展开论证,但行文中较多篇幅是介绍经典,因而论证显得空乏。故判为三类下,50分。
【四类文】
品读经典
“东方姑娘”肆意横行的现代社会,翻拍、改编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打着让人们品读经典的幌子,为了收视率肆无忌惮地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只是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我们的心已与经典渐行渐远……我们要品读经典。
我们的经典,“四大名著”无愧于榜首。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品读过他们,感受那些流淌在文字间的玄妙呢?恐怕少之又少吧?人们要了解的四大名著皆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那原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早已荡然无存。也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宁看电视,拒绝书本”的倾向,才逐渐演化成今日这种各种版本“争妍斗艳”的场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品读经典,体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玄妙与精华,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质的改变。而这些,远不是那些电视连续剧的肤浅所能比拟的。试想一下,午后的阳光照耀之下,旁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手上捧着一部经典,细细地品读着,这其中玄妙岂是那些被电视情节迷惑的人们能够领会到的?
古今中外的经典,数不胜数,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把他们改得面目全非后,搬到荧屏上丢人现眼?更为悲哀的是,人们却是乐在其中,不可自拔。更有甚者,居然在网上公开说道:“不看东方姑娘,谁会知道金庸?”虽不知金庸先生知道了会有何感想,我却已经为他感到愤怒,感到不值。难道品读经典就是这样在电视面前被一时的情节或哭或笑?恐怕不是这样的!品读经典,我们可以在这期间深刻地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电视能做到吗?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腥风血雨,爱恨情愁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电视能做到么?品读经典,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电视能做到么?……当然,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要丢弃渊博,去追求肤浅呢?答案不得而知。
品读经典,不能淡而无味地受情节所迷惑,而应该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不能因一时喜好,看那些低劣的仿制品,而应该追求原版……品读经典,从自身做起,再来唤醒身边迷失的灵魂。
【简评】
本文显然偏离了命题所给的论述中心,全文主要指出了人们了解经典名著的途径——观看翻拍的影视剧,告诉人们要了解经典,不能只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第四段又对改编名著的现象加以批评。至于应该怎样品读,又论述得不够深入。判为四类下44分。
whx-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